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藥物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為實驗組, 同時選取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為對照組,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結果實驗組左心射血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其左心舒張末期內徑、PR間期等明顯大于對照組 (P<0.05) ;實驗組藥物目標劑量使用率以及治療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結論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臨床特點較為復雜, 治療存在一定的難度, 臨床應加強患者的心電監護, 合理使用藥物, 更好對其預后進行改善。
關鍵詞:老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臨床特點;藥物治療;
慢性心力衰竭是器質性心臟疾病患者疾病不斷惡化而出現的危險性疾病, 患者會出現神經內分泌激活、血流分布異常、心室功能不全等表現, 在老年人群中有著較高的發生率[1]。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 使得慢性心力衰竭呈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嚴重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因此, 加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疾病特點分析, 并實施有效的藥物治療, 十分必要。本文主要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以及藥物治療效果作分析, 如下文。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為實驗組同時選取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為對照組,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實驗組中, 男女之比為28/22, 年齡范圍61歲~82歲, 年齡均值為 (75.58±5.56) 歲, 病程范圍為1年~15年, 病程均值為 (8.30±3.25) 年。對照組中, 男女之比為30/20, 年齡范圍39歲~59歲, 年齡均值為 (51.20±4.58) 歲, 病程范圍為1年~8年, 病程均值為 (4.20±1.20) 年。本次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且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2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組, 主要包括其性別、年齡、基礎疾病、心功能分級、治療藥物, 主要對其洋地黃類制劑、硝酸酯制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ACEI/ARB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 、利尿劑等口服藥物、重組腦鈉肽 (凍干) 注射液、洋地黃制劑、心肌營養藥、靜脈用利尿劑、硝酸酯制劑、硝普鈉注射液等靜脈用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
1.3、觀察指標
對2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超聲和心電圖檢查結果 (PR間期、QRS持續時間、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心房直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射血分數) 進行觀察分析, 同時對比2組藥物 (ACEI/ARB制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制劑、洋地黃制劑) 目標劑量使用情況和治療有效性的差異性。
1.4、統計學方法
數據均嚴格錄入SPSS 2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ACEI/ARB制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硝酸酯制劑、洋地黃制劑目標劑量使用率和治療有效率等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PR間期、QRS持續時間、左束支傳導阻滯、左心房直徑、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左心射血分數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時, 統計學有意義。
2、結果
2.1、超聲和心電圖檢查結果
實驗組左心射血分數明顯低于對照組, 其左心舒張末期內徑、P R間期等明顯大于對照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超聲和心電圖檢查結果對比
2.2、藥物使用和有效情況
實驗組藥物目標劑量使用率以及治療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藥物使用和有效情況對比[n (%) ]
3、討論
社會的老齡化、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的改變, 使得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生率呈逐漸上升的趨勢。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該, 我國高血壓、冠心病等的發生率呈逐漸升高以及年輕化的趨勢。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 其發生率較高, 且隨著年齡的增加, 身體器官會出現衰退的情況, 血液流通不暢, 則會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幾率提高[2]。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與非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相比, 氨酸轉氨酶 (肝功能指標) 水平會不斷的增加, 主要是老年患者的腎功能較差, 這樣會對藥物代謝造成一定的影響, 使得藥物的作用時間延長, 增加其血液濃度, 導致出現多種不良反應的情況, 從而降低其用藥的依從性[3]。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心功能水平降低, 會對其神經內分泌系統激活, 使得其器官出現低血流灌注, 對其肝腎功能造成損傷, 從而影響藥物治療的效果, 增加治療的難度[4]。
洋地黃在心衰治療中應用最早, 之后逐漸出現了血管擴張劑、利尿劑、非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物, 此類藥物僅能對心衰癥狀改善, 難以延長患者生命。上世紀90年代, 隨著ACEI/ARB、醛固酮、β受體阻滯劑受體拮抗劑等藥物的應用使得患者病死率得以降低, 神經內分泌抑制劑是心衰患者藥物治療中的里程碑。于2014年中國心衰指南推薦, 慢性HF-REF可使用基本治療方案ACEI/ARB-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拮抗劑所構成的“金三角”進行治療。大量研究顯示, ACEI/ARB、醛固酮受體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是對心衰患者預后改善的主要藥物, 同時可減少死亡幾率, 但是約有50%的中國老年心衰患者, 在治療的過程中, 未接受此類藥物, 而國外的使用率則高達80%以上, 本研究亦得到類似結果, 因此, 應充分加強此類藥物在老年心衰患者中的應用, 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肝腎功能損傷較為嚴重, 臨床為其實施藥物治療時, 應加強其心電監護, 合理用藥, 從而在保證療效的基礎上, 提高用藥的安全性。
參考文獻
[1]胡堅, 邱元芝, 彭樂, 等.不同性別和年齡段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6 (10) :1019-10234.
[2]吳貞蘭.老年與非老年慢性射血分數下降心力衰竭住院患者臨床特點比較[D].福建醫科大學, 2015.
[3]張玉梅.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伴院內感染的病原學分析及抗菌藥物優化治療[J].醫學綜述, 2015, 22 (11) :2095-2096.
[4]田桂芳, 楊秀玲, 戴妍妍, 等.射血分數保留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N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及超聲特點[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7, 9 (3) :34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