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礦區本設計包括兩個部分:一般部分和專題部分。
一般部分為呂家坨西礦150萬噸新井設計,全篇共分為十個部分:礦井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井田境界及儲量、礦井工作制度和設計生產能力、井田開拓、采區巷道布置、采煤方法、井下運輸、礦井提升、礦井通風與安全和礦井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呂家坨礦位于河北省欒縣境內。礦井東西長約為5.25km,南北寬約為4.0km,面積為21km2.井田內的可采煤層為8煤、9煤,其中主采為8煤,該煤層賦存穩定,平均厚度3.3m.傾角平均為7°,首采煤層傾角為7°,為近水平煤層。井田內工業儲量189.552Mt,可采儲量144.876Mt.礦井平均涌水量為9.97m3/h,相對瓦斯涌出量2.915m3/t,屬于低瓦斯礦井,煤層有爆炸危險性,有自然發火現象。
呂家坨礦年設計生產能力150萬t/a,服務年限68年。采用立井兩水平開拓,第一水平標高-500m,第二水平標高-600m.礦井采用傾斜長壁采煤法。
礦井布置一個綜采工作面保證全礦井的產量,長度200m,煤的運輸采用皮帶運輸。礦井通風方式采用中央分列式通風。
專題部分為礦井瓦斯的防治研究。
關鍵詞:井田開拓;采煤方式;運輸提升;通風安全;綜合機械化
Abstract
This design includes two parts: General part and special subject.
General part for Kai Luan Lv Jia Tuo mine new well design, whole pides into 10 parts totally:Pit is summarized and well field quality feature, well field extent reached and reserves , pit duty degree and design productivity and well field developing , pick district tunnel arrangement, the method of coal mining and well to transport , pit promotion, pit ventilation and safe and pit major economic technical index.
Lv Jia Tuo mine is located in the Hebei province jade boundary of Luan county. Pit thing length is approximately 5.25km, south north width is approximately 4.0 km, area is 21km2. Well field may mine coal layer is 8 coals and 9 coals, in which, God picks to compose for 8 coals and this coal seams to store steady, 3.3m of average thickness. Inclination average is 7 °, the first layer inclination of coal mining is 7 °, to postpone oblique thick coal seam. The industrial reserves 189.552Mt in well field, 144.876Mt of recoverable reserves. Pit gushes in average, water quantity is 9.97m3/h, relative gas gushes to measure 2.915m3/t , belongs to high gas pit, coal seam has explosion dangerousness , has phenomenon of geting angry naturally.
Lv Jia Tuo productivity 1,500,000 t/a in storehouse mine year , serves the 68 years of time limit. With upright well two horizontal developings, the first horizontal of absolute altitude is of –500m, second horizontal –600m of absolute altitude. Pit adopts single surface to move towards the long wall comprehensive mechanization law of coal mining.
Pit arrangement one caving roof-fall in full-mechanized mining working face output of guaranteeing whole pit , length is of 200m, the transportation of coal is transported with 3 tons of wiring type generator vehicle pull stationary mine vehicles. The ventilation way of pit adopts central minute to list type ventilation.
The part of special subject is caving roof-fall in full-mechanized mining working face the research of crack distribution.
Keywords : Mine development;Mining method;Transport upgrade;Ventilation Safety;
目錄
緒論
這是對我們知識、能力進行綜合性培養和鍛煉的設計,是塑造我們理論聯系實際、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是對自己所學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研;其次是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場實際情況,深入現場實際的學習過程,培養我們深入了解專業知識、繪圖、計算機相關軟件應用能力,與此同時也是對煤炭工業方針、政策有了進一步的深入了解。
本設計是關于新礦井的建設,其中包括開拓方式、采煤工藝、支護方式、設備選型以及礦井的各個系統。本設計設計到多方面的知識,包括通風安全方面、采煤工藝方面、巖石力學方面以及AutoCAD制圖方面的知識。本設計采用傾斜長壁采煤法,設三條大巷,布置在合適的地層中,利于礦井的生產和管理,提高經濟效益。本設計主要是通過繪制礦井的各種圖紙來優化礦井,這其中文字部分包括方案比較,以便使設計更加合理。在設計時,需要對礦井的地質情況、煤層的受力等情況進行分析,這樣才能使建設的礦井更符合實際情況。
通過本設計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同時通過做畢業設計也培養了我們個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我們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為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更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由于本人所學到的知識有限,所以又設計中難免出現些錯誤,希望各位老師、同學給與批評指正。
1礦井概述及井田地質特征
1.1礦區概述
1.1.1地理位置與交通條件
該礦井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境內,西距唐山18km,北距古冶9km,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4',北緯39°40';北與林西礦井為鄰,東與范各莊礦井為鄰,南與錢家營礦井為鄰;北通205、102國道及津唐、京沈高速公路,南通京唐港高速公路。東有秦皇島港,西有天津港,南有京唐港。地面鐵路有古呂范鐵路專用線在京山鐵路古冶站接軌,鐵路、公路交通十分便利。礦區位置交通圖如圖1-1所示。
1.1.2地形特點
礦區地表為第四紀沖積平原,地面標高介于+22~+31m之間。地形總趨勢北高南低,沙河由井田東部自東北流向西南。沙河屬季節性河流,旱季有時斷流,雨季流量較大,最高洪水位+30m.境內有村莊18個。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水稻。采礦活動引起地表沉陷,使礦井周圍形成塌陷坑。
1.1.3河流及水體
沙河由井田東部自東北流向西南穿過礦區,沙河屬于季節性河流,旱季有時斷流,雨季流量較大,最高洪水位+30m.
1.1.4水源及電源
礦井生活用水水源取自處理后的淺層地表水;工業用水取自處理后的井下排水。全礦目前生活工業耗水量為8.43m3/min,井上礦內生活及工業耗水為6.0m3/min,工房生活耗水為1.62m3/min,其他及小佛頭村莊為0.81m3/min.地面建有一座變電站,三條35KV的高壓電源分別從賈安子、后屯輸入,總長度29Km,主變共有三臺,總容量為6300KVA×3,其中兩臺變壓器并聯運行,一臺備用。
1.1.5氣象
本區大氣降水一般集中在七、八、九月份。據1979~1998年氣象資料統計:年降水量最大值為899.6mm(1987年),最小值為317.45mm(1997年),平均值為596.85mm.
1.2井田地質特征
1.2.1煤系地層特征
呂家坨礦煤系地層屬于典型的華北區石炭二疊紀含煤巖系,其上界為唐家莊組A層鐵鋁質粘土巖頂面,下界為唐山組G層鐵鋁質粘土巖底面。根據兩個鉆孔實際控制,煤系地層厚度分別為480.35m和486.26m,按分組段厚度累計,煤系地層厚度為489m.由此可見,沉積補償作用明顯,煤系地層厚度變化不大。
煤系基底為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灰巖,本礦鉆孔揭露最大厚度為160m,鄰區資料證實,該組厚度400m左右,與煤系地層呈假整合接觸。礦井淺部奧灰巖溶發育,深部逐漸減弱。其風化形成的G層鐵鋁質粘土巖構成煤系第一個標志層。
煤系地層之上為的古冶組和洼里組,從少數取芯鉆孔揭露情況看,古冶組以雜色粉、細砂巖和淺灰-灰綠色粗砂巖為主,向上部紫色粉-細砂巖逐漸增多。洼里組則以淺紫、暗紫和紫紅色泥巖-中、粗砂巖為主,偶見淺灰色砂巖層。洼里組以河床相底礫巖底面作為與古冶組的分界面。
礦區地表被第四系沖積層所覆蓋,蓋層厚度由東北向西南逐漸增厚,與基巖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煤系地層各組厚度變化、巖性特征及所含標志層分述如下:
1)石炭系中統-唐山組()
下界為G層底面,上界為K3(唐山灰巖)頂面。全礦實見點5個,厚度最大76.99m,最小65.70m,平均70.04m.-600水平以下無控制。底部G層為風化型鐵鋁質粘土巖,青灰-紫色,常呈花斑狀,含鋁質,具滑感,常見菱鐵質鮞;蚪Y核。該組巖性以淺灰-深灰色粘土巖-粉砂巖-細中砂巖為主,夾灰綠色、紫色薄層粉-細砂巖,常見鮞狀鋁質粘土巖。含三層淺海相灰巖(K1、K2、K3),K1、K2厚1m左右,以深灰色為主;K3厚3m左右,為灰色-深灰色,質較純;各層灰巖均含海百合、腕足類等海相動物化石。
2)石炭系上統-開平組()
下界為K3頂面,上界為K6(趙各莊灰巖)頂面。全礦實見點9個,厚度最大79.14m,最小49.99m,平均70.00m.-800水平以下無控制點。巖性以淺灰-深灰色泥巖-粉砂巖為主。間夾三層灰-深灰薄層灰巖(K4、K5、K6),3-5層薄煤層(17、16、15、14、13煤層)。其中K4常沉積缺失,K6常被上覆沖積相砂巖沖蝕。K5沉積穩定,并與其下部14煤層和K5-14煤層之間略發褐色的深灰色細膩泥巖相組合,成為深部地層對比的最重要的標志層。17煤層厚0-1.82m,平均0.52m,局部可達可采厚度;16、15均為不可采薄煤線且不穩定;14煤層在呂家坨背斜軸部可采,其它區域均為薄煤線;13煤層僅個別點可見,大部被上覆砂巖所沖蝕。K3-K5層間距73.05m-35.07m,平均51.71m.K5-K6層間距31.13m-10.81m,平均16.83m.
3)趙各莊組()
下界為K6頂面,上界為K8(11煤層頂板)頂面。全礦實見點38個,厚度最大91.01m,最小44.05m,平均69.46m.-800水平以下僅有三個實見點,厚度53.15-82.81m,平均66.37m.趙各莊組和其下部的開平組、唐山組雖均屬于海陸交互相沉積,但海浸次數減少,強度明顯減弱。巖性組成一般分為上、下兩段。下段以淺灰-灰色中-粗砂巖為主,斜-波狀層理發育,泥質或硅泥質膠結為主,可見鈣質膠結的薄層或橢園狀鈣質結核,夾深灰-黑色粉砂巖-泥巖薄層或包裹體,中部含12S下煤線,賦存極不穩定。沉積環境為濱海砂灘相、河床相、及河口三角洲相,該段巖層除井田西北部沉積缺失外普遍發育,并為呂礦開拓井巷布置的主要層位。上段巖層以煤層、黑色腐泥巖、粉砂巖為主,自下而上有12-2、12-1、11S共三個局部可采煤層及1-3層極不穩定的薄煤線,平均煤層總厚4.13m.12-2、11煤層局部可采,12-1大部可采,12-2和12-1在井田東翼局部合為一層,大多分為兩層,井田西翼最多可分為4-5層。12-1煤層厚度較大且相對穩定,為礦井深部的主采煤層之一,習慣上稱為12S板區或簡稱為12煤層。由于12-1以下煤層的層數、間距及巖性變化較大,雖然采用地層剖面追蹤和煤、巖層綜合分析等方法,但在有若干煤線的情況下,12-2煤層的層位對比仍相當困難。12-2煤層習慣上又稱為12S底區,距12-1煤層0.7-18.81m,平均4.98m.11煤層僅局部可采,與12-1間距為0.75-35.5m,平均10.32m.在井田中部大致南北方向有一條間距增厚帶,巖性為泥質膠結的灰色細-中砂巖,其成因有待進一步查明。本組夾海浸線兩層(K7、K8),分別為12-1和11煤層頂板,巖性為黑色腐泥巖或黑-黑灰色泥巖,為煤系地層主要標志層。本組所含植物化石有鱗木、苛達、蘆木等,K7、K8可見珊瑚、貝殼類等海相動物化石。
4)大苗莊組()
下界為11煤層頂板黑色腐泥巖或黑灰色泥巖頂面,上界為5煤層頂板黑灰色粉砂巖頂面。厚度最大96.11m,最小45.93m,平均67.57m.巖性由煤層、泥巖和細碎屑巖組成。夾煤層7層(5-1、5-2、6、7-1、7-2、8、9),煤7-1至煤6間常夾1-3層煤線,其中5-2、7-2、8、9煤層為井田開采煤層,5-1、6、7-1雖個別點達可采厚度,由于難以布置工作面除7-1煤層在礦井淺部局部開采外,其它均未開采。
5-1與5-2煤層局部合區,部分分區或5-1沉積尖滅,層間距0.35-8.79m,平均2.45m.5-2較5-1厚度大、賦存較穩定,習慣上又簡稱為5煤層。7-2煤層簡稱為7煤層,7-1位于7-2煤頂以上0.4-14.5m,又稱為7煤層板區。本組煤層總厚10.33m,含煤系數15.28%,7-2、8、9煤層賦存穩定,全礦可采,為礦井最主要的可采煤層。本組主要標志層為6煤層頂板瀉湖相黑灰色泥質粉砂巖。所含植物化石有蘆木、鱗木、苛達、羊齒、蘇鐵、楔葉木、輪葉等,煤層底板普遍含有根化石。8煤層頂板和7煤層頂板均有河床相淺灰-灰色中-粗砂巖沉積,沖蝕煤層頂板的泥巖-粉砂巖甚至煤層,造成局部煤層變薄直至尖滅。
5)唐家莊組()
本組上界為A層鐵鋁質粘土巖頂面,下界為5煤層直接頂板頂面,厚度最大238m,最小177米,平均217m.沉積環境為湖泊相-河流沖積相。上部巖性以淺灰-深灰粗砂巖-粉砂巖為主,并夾有少量的泥巖及粉砂質泥巖。下部以泥巖-細砂巖為主,并夾4S、3S不可采薄煤層及1-3層薄煤線。植物化石主要有輪木、帶羊齒,櫛羊齒、科達木等。底部常有一河床相泥質膠結的中-粗砂巖發育。厚度一般2-10m,有時將5-1頂板黑灰色泥質-粉砂巖沖蝕。A層為煤系上部地層主要標志層,在地面鉆探中,常根據A層位置確定煤系地層的取芯深度。
礦井主要標志層共12層,其特征見下表1-2-1:
井田內主要標志層大部位于開采煤層段的上、下組段,位于煤層開采段的煤6頂板、煤11頂板、煤12-1頂板三個標志層的巖性有一定變化,同時其它層位又有與其巖性特征類似的巖層,如9煤層頂板局部為黑色腐泥巖等,這就給煤巖層對比帶來一定困難,所以在煤層對比、確定層位過程中,不僅應充分利用標志層巖性特征,更應注意利用標志層與上、下巖層的組合關系進行煤層對比。
除上表所列標志層外,7-2煤層厚度及硬度,9煤層頂板黑灰色質地均勻的粉砂巖及上覆的層狀細砂巖,以及煤11底板淺灰-褐灰色為主的泥質膠結,具糙感、易風化的細-中砂巖等,在井田大部區域沉積層位穩定,巖性特征明顯,可以作為區域標志層。
下圖1-2-1為該井田部分地質柱狀圖:
1.2.2井田地質構造
呂家坨井田位于開平向斜東南翼中段,其主體構造是呂家坨背斜。開平向斜是一賦煤向斜構造,煤系地層為石炭二迭系。向斜軸的總體方向約NE40°,北部受青龍山背斜
等北西-南東向構造的影響,自古冶至唐家莊逐漸變為東西向,形成一弧形構造。向斜的兩翼不對稱:西北翼巖層傾角陡,甚至局部倒轉,并伴隨出現了一組與向斜軸大致平行的斷層和短軸褶皺構造。東南翼巖層傾角相對平緩,向斜邊緣出現兩組短軸邊幕狀褶皺,軸向與開平向斜軸直交或斜交,并沿傾伏方向逐漸消失。其中一組由杜軍莊背斜、黑鴨子向斜、呂家坨背斜、范各莊向斜、畢各莊向斜及南陽莊-嶺上背斜組成;另外一組在宋家營以南,規模不如前一組。東南翼斷層的發育程度相對西北翼較低,且斷層常分布在軸部附近,方向常斜交地層走向或平行褶曲的軸向,正斷層為主,逆斷層較少,落差一般小于30米。
呂家坨背斜軸近東西,向西傾伏,深部逐漸開闊,形成一扇面形狀,北翼與黑鴨子向斜南翼相鄰,南部與南陽莊-嶺上背斜相接,地層傾角淺部稍大約10~25°,深部變緩,約5-8°左右。黑鴨子向斜軸作為呂、林井田技術邊界。呂家坨背斜為礦井的主體構造,約占井田面積的70%,其中深部還發育有次一級的褶曲構造。在井田南部,呂家坨背斜、畢各莊向斜、南陽莊-嶺上背斜等褶曲構造復合,形成了董各莊盆地構造區和王各莊馬鞍形構造區。
井田以褶皺構造為主。井田內自北而南依次發育有黑鴨子向斜、呂家坨背斜、范各莊向斜、畢各莊向斜、南陽莊-嶺上背斜、小張各莊向斜等。
呂家坨背斜:是井田的主體構造,淺部緊閉,深部相對較寬緩,在平面上呈現為上小下大的扇形形態,延展長度約6000米。背斜的樞紐近東西,向西傾伏,由淺至深樞紐呈弧形,傾伏方向為263~288°,傾伏角8~25°。
范各莊向斜:位于呂家坨背斜的東南,延展長度約3000米,其樞紐在范75-1、呂44、2、837地面孔的聯線位置附近,展布方向大致與呂家背斜軸平行,向斜構造淺部位于范各莊礦境內,向中深部延展進入呂家坨礦。呂礦境內向斜軸傾伏方向為285-245°左右;傾伏角在淺部較大,中-深部較小,并略有起伏。兩翼煤巖層產狀不對稱,西北翼較陡,傾角30°~55°,東南翼平緩,傾角3°~16°
畢各莊向斜:位于井田東南部,在本井田內延展長度約5000米,其樞紐在呂38、呂52、錢12、呂39地面鉆孔的聯線附近,呈弧形展布,西北段傾伏方向變化在90°~150°之間,東南段傾伏方向變化在330°~350°之間,長短軸之比為1.37,形成一構造盆地。盆地中心相應地表為董各莊,故稱董各莊盆地。該向斜構造的主體形態基本控制,但向斜西北部控制程度不足,對礦井延深工程影響較大。
南陽莊-嶺上背斜:與畢各莊向斜平行發育,在本井田范圍內延展約2700米,其樞紐在22號、21號地面孔的聯線附近,傾伏方向約為340°,傾伏角約為2°,兩翼煤巖層傾角變化在4~9°之間。
小張各莊向斜:位于井田的西南部,在本井田范圍內延展長度約3000米,傾伏方向280°左右,傾伏角8-10°,兩翼煤巖層傾角變化在10°~15°之間。
井田范圍內有三個大斷層,各斷層地質特征如下表所示:
。1)F16正斷層:位于井田的西北部,是井田內極為重要的斷層。斷層走向近東西,傾角35°~78°,最大落差15m,延伸長度達700余米,該斷層不僅落差大,而且斷層破碎帶寬,局部達0.1~1.1m,因此曾一度具有很強的充水性。
。2)F17逆斷層:主要分布在井田西翼邊緣地帶,走向呈NE向,延伸長度約為500m,傾角60°。斷層面呈平滑微波狀,擦痕明顯,斷層泥厚2-5cm,牽引構造十分明顯,并常有派生褶曲發育。
。3)F26正斷層:位于井田西北部,F16斷層南側,走向近東西向,斷層面傾角65°,落差8~25m.由于其走向與F16基本一致而傾向相反,因此在兩斷層間形成了較大的地塹構造。F26斷層延伸長度約為500m.
1.2.3礦井水文地質
該井田主要煤系含水層為:第Ⅰ為奧陶系灰巖含水層組,第Ⅱ為唐山灰巖含水層組,第Ⅲ為12-14煤層砂巖含水層組,第Ⅳ為7煤層頂板含水層組,第Ⅴ為5煤層頂板含水層組,第Ⅵ為古冶組砂巖含水層,第Ⅶ為第四系沖擊層含水組。其中第Ⅲ、Ⅳ、Ⅴ含水層組對礦井涌水量影響較大,為直接充水含水層組,其它為間接充水含水層組。礦井正常涌水量:598.8m3/h,礦井最大涌水量:720m3/h.其主要特征如下表1-2-2.
1.3煤層特征
井田內煤層傾向沿東西方向,上部邊界為-200水平,下部邊界到-700水平,傾角在3~11°,走向沿南北方向。煤層內變化露頭皆被掩蓋層所覆,其深度介于-30~-50米,風氧化帶的深度為自基巖面向下垂深25米為風氧化帶。
井田含煤地層屬二疊系下統和石炭系上統,含煤20余層。其中可采煤層2層,即二疊系下統大苗莊組8、9煤層,8、9煤層基本全區可采。煤層平均總厚度6.3m.
8煤層:自井田中央向東、西兩側逐漸減小。8煤層為較穩定中厚煤層,平均煤厚3.3m,全區可采。
9煤層:位于8煤層以下85m,屬較穩定厚煤層,平均煤厚3.0m.常含夾石1~2層,局部有火成巖侵入。
各煤層的厚度、層間距及其變化規律如下表1-3-1:
煤層的肉眼鑒別特征、結構、夾石層數、厚度、巖性及其對回采的影響見下表1-3-2(下頁)井田內各煤層煤質穩定,8、9煤層均屬肥煤和焦煤類。在井田淺部,煤層多屬肥煤類,在井田深部多屬焦煤類。在背斜軸部巖漿巖床和東翼巖漿巖墻附近,煤的揮發份降低,粘結性變差,煤質多屬焦煤類,局部變為瘦煤或無煙煤。用于煉焦用煤8煤層:高灰、特低硫、中磷。9煤層:中灰、低硫、中磷。
礦井瓦斯絕對涌出量9.143m3/min,相對瓦斯涌出量2.915m3/t,為低瓦斯礦井。該礦井煤塵有爆炸性,爆炸指數53.08%.煤層自燃等級為Ⅱ。
2 井田境界和儲量
2.1 井田境界
2.1.1 井田范圍
2.1.2 開采界限
2.1.3 井田尺寸
2.1.4 井田未來發展情況
2.2 礦井儲量
2.2.1 儲量計算基礎
2.2.2 井田地質勘探
2.2.3 礦井工業儲量
2.3 礦井可采儲量
2.3.1 安全煤柱
2.3.2 礦井永久保護煤柱損失量
2.3.3 礦井可采儲量
3 礦井工作制度、設計生產能力和服務年限
3.1 礦井工作制度
3.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及服務年限
3.2.1 確定依據
3.2.2 礦井設計生產能力
3.2.3 礦井服務年限
3.2.4 井型校核
4 井田開拓
4.1 井田開拓的基本問題
4.1.1開拓方式的影響因素
4.1.2井筒形式和數目的確定
4.1.3工業場地及井口位置的確定
4.2 礦井開拓設計方案比較
4.2.1 開采水平和階段高度的確定
4.2.2 帶區劃分
4.2.3開采水平大巷的布置
4.2.4 井底車場形式的選擇
4.2.5 方案比較
4.3 礦井基本巷道
4.3.1 井筒
4.3.2井底車場及硐室
4.3.3 主要開拓巷道
5 準備方式
5.1 煤層地質特征
5.1.1 帶區基本情況
5.1.2 帶區煤層特征
5.1.3 煤層頂底板巖石構造情況
5.1.4 水文地質
5.1.5 地質構造
5.1.6 煤塵和瓦斯
5.2 帶區巷道布置及生產系統
5.2.1 帶區準備方式的確定
5.2.2 帶區巷道布置
5.2.3 帶區生產系統
5.2.4 帶區內巷道掘進方法
5.2.5 帶區巷道的準備順序
5.2.6 帶區生產能力及采出率
5.3 帶區車場選型設計
5.3.1 帶區車場
5.3.2 帶區硐室
6 采煤方法
6.1 采煤方法的選擇
6.1.1 帶區煤層特征及地質條件
6.1.2采煤方法的確定
6.2 采煤工藝方式
6.2.1采煤工藝的確定
6.2.2 回采工作面參數
6.2.3 回采工藝
6.2.4 端頭及超前支護方式
6.2.5 各工藝過程注意事項
6.2.6 采煤工作面正規循環作業
6.3 回采巷道布置
6.3.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6.3.2 回采巷道參數
7 井下運輸
7.1 概述
7.1.1 煤層及煤質
7.1.2 運輸距離和貨運量
7.1.3 礦井運輸系統
7.2 帶區運輸設備選型
7.2.1 設備選型原則
7.2.2 帶區運輸設備選型及能力驗算
7.3 大巷運輸設備的選型
7.3.1 大巷運輸方式的確定
7.3.2 主要運輸大巷設備選擇
7.3.3 輔助運輸大巷設備選擇
7.3.4 運輸設備能力驗算
8 礦井提升
8.1 礦井提升概述
8.2 主副井提升設備選型
8.2.1 提升參數的計算
8.2.2 提升鋼絲繩的計算
8.2.3 提升機與天輪的選擇計算
8.2.4 提升電動機的預選
8.2.5 提升機與井筒的相對位置
9 礦井通風及安全
9.1 礦井通風設計的內容和要求
9.2 礦井通風系統的選擇
9.2.1 概述
9.2.2 礦井通風系統的要求
9.2.3 礦井通風方式的選擇
9.2.4 礦井主要通風機工作方式選擇
9.2.5 帶區通風系統的要求
9.2.6 工作面通風方式的選擇
9.3 礦井風量計算
9.3.1 礦井風量計算的規定
9.3.2 礦井風量計算
9.3.3 礦井總風量分配
9.3.4 風速驗算
9.3.5風量的調節方法與措施
9.4 礦井通風阻力計算
9.4.1礦井通風阻力的計算原則
9.4.2 通風容易和困難時期的確定
9.4.3 礦井最大阻力線路
9.4.4 礦井通風阻力計算
9.4.5 礦井通風總阻力
9.4.6 礦井總風阻和總等積孔
9.5礦井通風設備選擇
9.5.1 礦井通風設備的要求
9.5.2 選擇主要通風機
9.5.3 選擇電動機
9.5.4 反風措施
9.6 礦井排水
9.6.1 概述
9.6.2排水方式與排水系統簡介
9.6.3 礦井主要排水設備
9.6.4 水倉
9.7 井下災害防治
9.7.1預防瓦斯及煤塵爆炸
9.7.2 火災的防治
9.7.3 水災的防治
9.7.4 其他事故的預防
10 礦井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對我國瓦斯治理的幾點建議
煤炭行業作為國家的基礎產業,在計劃經濟時期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長期以來煤礦以創造社會效益為主,其經濟效益大部分轉移到下游產業,如電力、化工行業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短時間內調整利益分配難度極大,因而煤礦安全問題首先是重要的社會公益問題,國家應該在煤礦科技體系建設、科研投入渠道等方面承擔主要責任。
。1)加強煤礦瓦斯的基礎理論研究,摸清瓦斯災害事故發生的機理、發生演化過程,攻克瓦斯災害防災、抗災和救災的重大理論問題及重大技術難題。健全和完善煤礦安全標準化體系,重大技術與裝備研發的實驗條件,技術與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條件,為煤礦安全形勢的全面好轉提供技術基礎。
。2)對煤礦瓦斯災害防治的關鍵性技術進行攻關研究,為控制礦井瓦斯事故的發生和救治提供有效的技術。發展煤礦安全生產的高新技術產品,并促進其產業化。
。3)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礦安全科技創新體系和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煤礦安全生產的科技研究、成果產業化及推廣應用的科技產業鏈的穩定發展,培育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的市場機制,建立瓦斯災害治理的示范工程。
。4)加強礦井瓦斯科學管理模式的研究,借鑒國外先進的管理理論與經驗,使我國煤礦安全管理向科學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5)建立和健全完善的煤礦安全監察技術支撐體系,使我國煤礦安全的監察和監管向技術化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錢鳴高,纓協興,許家林。資源與環境協調( 綠色)開采及其技木體系[J].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6,23(1):1~5
[2]陳靜,王繼仁,賈寶山。低透氣性煤層瓦斯抽采技術與應用。煤炭技術,2009,28(3):70~73
[3]周福寶,李金海,劉應科,張仁貴。煤層瓦斯抽放鉆孔的二次封孔方法研究。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9,38(6):764~768
[4]趙玉歧,齊黎明。突出煤層透析解突技術研究。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2009,26(1):110~113
[5]徐龍倉。提高單一低透氣性厚煤層瓦斯抽采效果技術對策。中國煤層氣,2009,6(1):28~30
[6]劉澤功,蔡峰,肖應祺。煤層深孔預裂爆破卸壓增透效果數值模擬分析。安徽理工大學學報( 自科版),2008,28(4):16~20
[7]黃昌文,楊良智。松藻礦區瓦斯抽采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礦業生產與環保,2009,36(4):69~72
[8]袁亮。低透氣煤層群首采關鍵層卸壓開采采空側瓦斯分布特征與抽采技術。煤炭學報,2008,33(12):1362~1367
致謝
本設計從擬定題目到定稿,歷時數月。在本論文完成之際,首先要向我的指導老師張軍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在張軍老師的悉心指導中,我不僅學到了扎實的專業知識,也在怎樣處人處事等方面收益很多;由于本人專業知識有限,每次遇到問題時,他總能耐心的給我講解,直到我弄懂為止,他對工作的這種積極熱情、認真負責、有條不紊、實事求是的態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非淺。
同時,我野要感謝我們系給我們授課的各位老師,正是由于他們的傳道、授業、解惑,讓我學到了專業知識,并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如何求知治學、如何為人處事。我也要感謝我的母校華北科技學院,是她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讓我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姿,為我的人生留下精彩的一筆。
另外,衷心感謝我的同窗同學們和安全工程學院的學友們,在我畢業論文寫作中,與他們的探討交流使我受益頗多;同時,他們也給了我很多無私的幫助和支持,我再次深表謝意。?
最后,向我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朋友表示深深的謝意,他們給予我的教育、理解、關心和支持使我不斷進步。我以后還會更多的充實自己,同時也祝愿我的我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朋友能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如您需要查看本篇畢業設計全文,可點擊全文下載進行查看)